前几天我的妹妹准备生孩子,找谁来接生?紧张的家庭成员们一商量,特别是不太缺钱的妹夫一拍桌子,说那个市妇幼的副院长是他的同学的爸爸的老师的小姨,找她是必选对象。幸好家里还有一个远方亲戚是卫计委的,悄悄告诉我们千万不要选院长级,因为被行政事务缠身的院长已经远离手术台很长时间了,手都生疏了。

  所以,敲重点了,以后找做手术的,一定要找身经百战的临床手术医生!

  无独有偶,昨天一篇《医生做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论文?专家称与晋升挂钩》的文章,一夜之间在网上备受热议。文章揭露了国内学术造假的状况-------对一些高等院校的研究生、博士生来说,在国际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是决定能否毕业的重要一环。而对于临床医生来说,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SCI论文。

  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偏离了医疗本质

  当前国内医生的职称评级考核,包括三个方面:临床业绩、教学任务,以及文章和课题。临床业绩因为难以量化考核,而且科室不一样也没有衡量标准,基本上是通过有没有发生医疗赔款或者医疗投诉来确定临床业绩。

  指标教学任务是指完成多少科室的教学,带几个学生,也是大家都能抵达的及格线。

  所以最后的晋升难度和PK点位就落在科研文章数量以及影响力因子上,因为这是可以量化的。这个排名会决定你能不能晋升。

  由此看来,这样的评升制度对医生来讲是不公平的。

  有些医生临床能力虽然得到患者和同行认可,但由于缺乏科研成果和足够的论文数量很难晋升。相反,一些不会做手术的主任医师、医术不精的内科专家,靠大量科研论文获各种职务头衔,但在实践中却不会处理病人和具体的临床问题。

  以学术报告论学术领头人的专家拿不稳手术刀

  也有一些已经获得职称头衔的专家,并不因此踏踏实实的进行科研和临床实践,而是全国到处飞去做学术报告,要么就安排几个学生翻译国外的一些医学著作,最后署上自己的大名,专家养成记就这么来的。所以,往往一篇演讲PPT用了多年,毫无创新;理论大套大套的晕乎人,就是没有经过千百回的实践。但是,因为跑会场多了,面孔也彼此熟络起来,自然而然就成为这个学派的领头人了。

  这导致国内学术界的一个奇观,会做的不如会说的,会说的不如会写的。

  既然是奇观,那就一定要变成常态。

  医生不拿手术刀,消费者不买账

 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,特别是拿手术刀的外科医生,更需要在上万次实践中让技术更精湛。学术地位如何高高在上,始终还是要用之于民,回归到市场的检验,消费者的信任中。

  这点特别在民营医院里最能体现。

  中国最早开展自体脂肪移植技术的冯斌教授就是实践派代表,早年也在公立医院做过副院长,然而不公平的评价体系让他毅然离开。在民营医院里,如鱼得水般的冯斌埋头扎根在手术台前,终于攻克了被欧美国家都放弃的自体脂肪移植技术,创新的提高了脂肪存活率。

  现在每天找他做手术的人很多,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学术报告写论文。但是他的手术特别是508项标准化手术流程,已经过上万次实践。冯斌的抽脂不出血成为这项技术的标杆,不仅让慕名而来的青年医生拜倒门下,也为许多引进此项技术的机构,带来了信赖的口碑和满意的市场业绩。

  2016年3月,中央印发的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要注重凭能力、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,克服唯学历、唯职称、唯论文等倾向。“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”。

  这项改革意见终于让更多兢兢业业拿手术刀,扎根在临床实践中的“千年主任”们倍感扬眉吐气。